找到相关内容1929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学佛的方法?

    佛门基本大戒,首戒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。然而五戒,只是消极的外在的戒恶,若欲前进一步则要积极的由内心自发为。所谓为,就是把贪、策、痴、杀、盗、邪、淫、妄语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等恶,化为不观、慈悲观、因缘观、放生、布施、行、诚实语、质直语、柔软语、和诤语。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,是积极的行善,以上二者,都是在家学佛人所应遵守的。至于出家众的戒律,比丘有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。条文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7383285297.html
  • 如何解决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

    于是真理就成了“发展是硬道理”,发展就成了高于一切的追求。从佛教的角度来看,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?怎么平衡精神与物质、传统和现代的关系?  济群法师:佛教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以建立起来的,佛经中记载,古印度轮王(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)出世时,以治国,不动干戈,而社会却充满和平安定的气象。虽然只有简单的条,但却概括了人类行为道德中的基本因素。是针对恶而言,而人类的一切...

    王力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0840487.html
  • 太虚的人生佛教论(1)

    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圆觉乘、菩萨乘和佛乘。前二乘属世间法,后三乘属出世间法。其中声闻、缘觉、属小乘,菩萨佛乘属大乘,人乘修三戒,天乘修及四禅八定,声闻修持四谛八正道,缘觉修十二因缘法,菩萨修六度。...。  以上二乘在佛教中皆属世间法,即按照传统的生死转回的理论,修持人乘之五戒、天乘的等,并不能摆脱生死转回,只是在死后可转生到较好的处所,成为较高级的生命体,前者生到人间为人,后者生到天界为天界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548064.html
  • 浅 谈 因 果

    就是原因,果,就是结果,我们每做一件事, 说的一句话,乃至动了一个念头,都是种因;随着善恶的性质,分量,迟早要受到果报的。其实,怎样的,得怎样的福报,怎样的恶,得怎样的苦报,这就是因果循环的道理。恶为因,因为恶为众生身口意三业善恶的总纲,我们无论要做任何一件事,都要从止恶行,行善道做起,就是要了生死,生净土,度众生,成佛道。   那什么是呢,就是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...

    印然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3860681.html
  • 大年初一是弥勒菩萨圣诞!

    弥勒菩萨的本愿。 《大宝积经·弥勒菩萨所问会》中释迦牟尼佛说:“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,作是愿言:若有众生,薄淫怒痴,成就,我于尔时,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阿难,于当来世有诸众生,薄淫怒痴,成就,弥勒菩萨当尔之时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由彼菩萨本愿力故。” 这就是说,“若有众生,薄淫怒痴,成就”的时候,弥勒菩萨即可下生成佛。 “淫怒痴”,即贪、嗔、痴。贪是贪爱五欲,嗔是嗔恚无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4475228.html
  • 《坛经》法义之体会

    之为坛经的法  义体会,将全不相应,甚至会陷于发现坛经与过去佛说的理  论相违异的困惑;如决疑品中禅净相抵触的说法,所谓“但  行,何须更愿往生。”又如顿渐品中反说常与无常义,  至为弟子谓为“...在承上宗旨,重加  阐发。或因事缘,而为之契证。惟所谓有须特别提及者,其  一为禅净问题。其二为常无常义之正反说。诚如所知,关于  禅净之异趣,坛经所谓但修,何须往生之说,莲池大师  即有辨正,以...

    萧春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1863976.html
  • 试论人间佛教思想体系

    众善奉行,见义勇为,助人为乐。人间佛教的内容,是奉行五戒、以净化自己的思想,广修四摄、六度以利益人群。   五戒、是人类的道德规范。每条都有正反两个不同侧面。不该做的做了是犯戒,该作的不做也是...佛教衡量道德的基本原则。   是五戒的开展,从思想、语言、行为三方面止恶而行。思想方面有三: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语言方面有四:不妄语欺骗,不是非两舌,不恶口伤人,不绮语讥笑人。行为方面有三:不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0644269.html
  • 杨曾文: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

      关键词: 当代佛教、社会教化、净化人心、慈悲、   作者简介: 杨曾文,生于1939年12月,山东省即墨市人,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,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、...及“五戒”、“”、因果报应等教义;大乘佛教的“诸法性空”、“中道”、“唯识”...

    杨曾文

   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2873195.html
  • 佛教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和应用

    增长智慧。正是从这一点上,可以说佛教将无明作为一切苦恼之源的说法具有普遍的意义。   三、八正道和五戒、等在社会教化和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  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,长期以来最容易为普通信众接受...处理好僧众和社会民众的关系,提出带有道德理念和规范、条规性质的八正道和五戒、等来制约他们的身、语、意三业。   1、对身业的制约和规范,如八正道中的正业(正确的行为)、正命(正当的职业和生活)、正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34683426.html
  • 佛法如何改变命运

    做起。能持戒者得辩才和人们的信任;违反者得言无人信。   5.戒饮酒:酒能伤害健康,影响精神的安宁,使人堕落愚痴、偏激、因酒作恶。能戒者得智慧;违反者身常臭秽,心神狂乱。   “”是做人的和学佛的:一。供养三宝二。孝顺父母三。恭敬师长四。知恩报恩五。受持斋戒六。和睦邻居七。济贫救苦八。怜孤恤寡九。戒杀放生。读诵经典。   学佛是对治恶的反面。   分别为身三:  ...

    堪布土丹尼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75794924.html